top of page

三代同堂的橋

​樟原橋

Zhangyuan Bridge

樟原橋最大的特色是共有老、中、新三座橋,三橋一起橫跨在水母丁溪上,因地勢高低錯落而形成樟原橋三代同堂的景緻,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台灣的橋樑發展史,見證了橋樑在不同時期的美學觀點及工程材料。

170838.jpg

樟原橋
Zhangyuan Bridge 

第一代樟原橋,又稱舊樟原橋,建於西元1937年,建造時是為了開發東海岸的樟腦資源,日本人藉由橋樑將樟腦運到外部,橋梁外觀以卵石砌成,有三個連續拱形橋墩且崁在溪旁的巨石上,橋寬4.1公尺,長51公尺,外型典雅樸質且與自然相結合。

 

在西元1986年,省道台11線改善,以鋼筋混凝土在舊樟原橋旁另建雙向二線道新橋,為第二代橋。

 

西元1998年,配合省道臺11線拓寬暨截彎取直工程,再建立雙向四線道新橋,為最新的第三代橋。

170839.jpg

現今由老到新三座橋樑並列在水母丁溪出海口上,這三座橋不僅橫跨了溪水,串聯起了東海岸的南北往來,還橫跨了60年的歷史,將這60年的故事全部濃縮在這樟原橋上。


如今交通已被新橋所取代,而舊橋則被列為歷史建築供遊客走訪,當你經過這裡時,也不妨下車走走,在涼亭坐坐,體驗穿梭於樟原間的歷史,並且從橋上觀看水母丁溪那清澈的流水以及壯麗的山景,讓自己的身心靈得到淨化。


小叮嚀:
1.鄰近台11線,且鄰近彎道易造成視線遮蔽,請注意來往行車。
2.舊橋禁止任何車輛上去,請以步行的方式來體驗。

地址:台東縣長濱鄉花東海岸公路722號(台11線74.5k處)

開放時間:全天候開放

聯絡電話:08-983-2189

170851.jpg
170839.jpg
170846.jpg

水母丁溪
Cifotingay river

「水母丁」其實是來自阿美族語「Cifotingay」,其中「Ci」是指「有」的意思,「foting」是「魚」,「ay」則是指「地方」,因此「Cifotingay」可解釋為「有魚的地方」。水母丁溪幹流長度12公里,流域面積40.4平方公里,共有4000多個支流,分佈於台東縣長濱鄉,流域中有一山丘把溪流一分為二,分成了水母丁南溪以及水母丁北溪,兩邊的景致截然不同。

其主流發源於長濱鄉三間屋山西北側,經過大坪頂、南溪,最終於樟原橋注入到太平洋,也是長濱大圳的出海口,在出海口處也可以看到遊客玩SUP的風景(需自行另外預約),還有幾個帳篷矗立在溪水邊,而在出海口往上約一公里處,其地形落差大且景色優美,是溯溪人士的勝地。

170839.jpg

台灣東海岸位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,經由地殼擠壓,導致原本的海底火山從海底逐漸隆起,形成了如今的海岸山脈,故海岸山脈的岩層為火成岩地質,且在水母丁溪的流域一帶皆可以發現到貝類或海洋生物的化石,是當地的一大特色。
 

小叮嚀:
進行水上活動時,請注意自身安全。

地址: 台11線74.5k處

開放時間:全天候開放

170839.jpg
170838.jpg

長濱米
Changbin rice 

水母丁溪的溪水也孕育了香Q的長濱米,在長濱充足的日照以及海風的吹拂下,使水稻不易生病,長濱米一年只種一期,讓土地有更多時間休息,在日治時期更是被指名要進貢給日本天皇的優質米。大家來到樟原,不妨嚐嚐吹海風長大的長濱米喔!

監製單位:台東縣長濱鄉樟原國小 https://jyps.ttct.edu.tw/

​報導人:章雅豐先生、潘嫦娥女士

創作者們:妤安、昕妤、玉靜、心綸、瑋茹

網頁更新日期:2024/08/13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