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209945_0_edited.jpg

大峯峯Polot 尖石

大峯峯部落有一條野溪(現為黃金橋下的溪),但因為深不見底,只能聽到溪的流水聲,原住民把它稱之為「大峯峯」,而後成為部落名字。

火山頸(大尖石)Dafengfeng Volcanic Neck

 樟原村共有兩個噶瑪蘭的部落,根據噶瑪蘭族潘嫦娥頭目的說法,樟原的噶瑪蘭族是走路翻山越嶺過來的,因為害怕被日本人發現,而被殺害,也怕被山地原住民發現,引起衝突,因此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移動。 傳說中兩族的長老是兄弟,但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(原因已不可考) ,而使兩族分裂。為了避免爭奪資源,發生衝突,因此分別在山上以及海邊落點,互不打擾。

 

大峯峯這邊的噶瑪蘭族祖先,因怕被攻擊而自製竹排,並划竹排上岸來到大尖石這裡,而後在此扎根生活,所以大尖石在噶瑪蘭的傳說中,就是祖先們上岸的地方。 位於台東花蓮交接處附近的火山頸,與巴歌浪藝術園區相距不到幾公尺的距離,就能看到美麗的玄武岩柱狀節理地形景觀,有機會也可在附近找到橄欖石顆粒。

 

較靠近陸地部分主要有兩大岩塊矗立,其一為集塊岩,另一為玄武岩,當地稱為「大尖石」,是具有典型火山頸柱狀節理的構造。 學者認為,大峯峯火山頸並非原位形成,而是火山島碰撞歐亞板塊後崩落下來的大型岩塊,與附近的烏石鼻、石梯坪等地質景觀有相似的形成過程。

 

 

提醒大家,來觀看的時候請記得不要破壞大自然生態,帶著一顆愛護的心情保護珍貴的景色

 

地址: 臺東縣長濱鄉台11線約73公里處(https://maps.app.goo.gl/Q1zJM3TShBH7U6nH6

電話:089-832139營業時間:00:00–23:59

211181_0_edited.jpg

監製單位:台東縣長濱鄉樟原國小 https://jyps.ttct.edu.tw/

​報導人:章雅豐先生、潘嫦娥女士

創作者們:妤安、昕妤、玉靜、心綸、瑋茹

網頁更新日期:2024/08/13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