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潘嫦娥頭目的香蕉絲工坊
Banana Silk Workshop
香蕉是當地重要的作物,婦女會用香蕉莖撕成香蕉絲來織布,也是被指定外銷日本的水果,現在在花蓮橫濱鄉的新社部落仍持續發展香蕉絲產業
潘嫦娥頭目是當地噶瑪蘭族的耆老,保留了許多香蕉絲的製作工法及傳統文物,若之後工作坊成功開啟後,歡迎大家來體驗手作喔!

潘嫦娥 藝師
噶瑪蘭族耆老
潘嫦娥頭目於西元1949年出生在臺東縣樟原部落,自小就跟隨著父母到部落後山割香茅、換工務農。家族世代傳承女祭師,面對社會變遷,母親雖未要求身為長女的潘嫦娥(opa afo)接任祭師,但仍堅持為她招贅先生。
潘頭目16歲時,與大俱來的阿美族人王明月結為夫妻,夫妻育有三男一女,為了生計,除了割香茅,以養殖家禽家畜為副業;也曾將孩子留在樟原,二人到臺北打工,先生釘板模、綁鐵、當遠洋漁船船員,潘頭目則從事美髮。
在潘頭目四十多歲時,她回到了部落,以勞務工作為主,捕魚為輔。熱心的潘頭目除長期在公所、青溪婦聯會當志工及擔任婦女會會長以外,更是熱衷噶瑪蘭族的事務,並於西元2013年當選樟原第一位女頭目,也打破了由男性主導海祭的慣例。

香蕉絲的處理步驟

1.收割假莖
每年4月到9月是刮香蕉絲最佳的季節,香蕉絲的材料來自沒有結香蕉前香蕉樹的主要枝幹,也就是假莖,砍之前會用Basbaw儀式告訴祖靈,並謝謝大自然的饋贈。

2.刮絲
將假莖上的葉鞘一片片用菜刀劃開剝下,撕離瓣膜後,用刀背刮除內部白色的雜質與多餘水分,再撕成每等分寬約4-5公分大小。

3.日曬與水洗
將刮好的香蕉纖維鋪平曝曬一日,泡水兩小時,洗掉雜質與澱粉,可預防發霉,避免澱粉的甜味吸引蟲子影響香蕉絲的保存性,再曝曬一次。

4.分線、積線
分線:
用針分奇、偶,左右拉開,並束成一小把。
積線:
檢查每條線的韌度,打上平結 ,撕掉多餘纖維,剪掉平結線頭,連成線後捆成球狀保存,秋天再拿出來製作。

5.染色
若要增加色彩變化,會取用天然色料,如:福木染黃色、檳榔子染咖啡偏紅色、洋蔥皮染紫褐色、藍染染藍冷色等。

6.整經
噶瑪蘭傳統織機整經方式有下列三種特性:
1. 纏繞綜絖線,決定圖紋樣式,如:斜紋、菱形紋、平紋。
2. 經線綿密,屬於顯經(以經線為外顯線)的技法。
3. 經線不剪斷,呈環狀。

7.織作
婦女坐在地上,雙腿微開打直,以腳掌撐住紗軸,腰帶置於後腰。靠著腰背與腳力一撐一鬆織作,輪換提綜與綜絖棒的開口,置入緯線。最後使用打緯棒,使織品變得更加緊密紮實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