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族群與部落

樟原村由海岸阿美族與噶瑪蘭族兩大族群組成,主要分成三個小聚落,由北到南分別為大峯峯、姑子律、八仙洞,比較特別的是三間屋的南溪部落,在內山的唯一出入口在樟原,孩子們會來到樟原國小就讀,因此歸為同一生活圈。

開創的先驅
​-----噶瑪蘭族

209945_0.jpg

​傳說中的遷移史

樟原與大峯峯兩個部落先後到達,前者走陸路從宜蘭翻山越嶺而來,據耆老口述,其會遷移是因為漢人把死豬丟到田裡,先民覺得不乾淨了,因此而移居,後者則搭竹排被沖刷到尖石的地方,先人為了感激及紀念,因此將海岸沖刷尖石的轟轟聲當作部落名字。

209960_0_edited.jpg

​傳說中的遷移史

由加禮宛平埔族和阿美族共同組成,主要來自於拔仔、Dafdaf、丁仔漏、Fadiyol(八里灣)與八里芒(今稱興昌)等五社之人,是由秀姑巒阿美遷移而來,因人數眾多,為樟原村主要的組成族群。

蓬勃的發展
-----海岸阿美

209938_0_edited.jpg

打獵打到翻山越嶺
-----布農族(南溪)

209938_0_edited_edited.jpg

​傳說中的遷移史

​布農族祖先為了打獵追隨獵物至現今的南溪部落,發現這邊的自然資源尚未被開發並且很適合移居,因此定居下來,南溪部落是海岸這邊少見的內山部落,有被遺忘的部落之稱,部落裡有一尊紀念先民的雕像,與紀念布農族祭典的拼貼壁畫。

170846.jpg
170846.jpg

樟原部落
Kolado't

樟原村,位於台東縣長濱鄉的最北端,由噶瑪蘭族最先到來。「樟原」原名「Kolad'ot」,「Kolado't」在阿美族語的意思為陸陸續續的來,代表此地陸陸續續的搬來了噶瑪蘭族、阿美族以及漢族。而後清領時期,清官吏陳金旁將其音譯為「姑子律」。
西元1878年大港口事件,東海岸的阿美族與清廷發生衝突,而後倖存的族人散布至整個花東海岸地區,形成了姑子律庄、大峰峰社以及大尖石庄等聚落。
西元1895年,清廷於甲午戰爭戰敗後,與日本簽訂了《馬關條約》,被迫將台灣、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,也展開了台灣的日治時期。西元1914年,姑仔律庄、大峰峰社及大尖石庄合併為「姑子律庄」,並於西元1937年,日本人在發展樟腦事業時,發現附近部落的山林有許多的樟樹,故將其更名為「樟原」一直沿用至今,然而,當地居民希望將樟原正名為「Kolad'ot」,回歸其歷史真正代表各族陸續到來的意義。

209940_0_edited.jpg

南溪部落
Kadaa'n

西元1891年左右,有原居姑仔律(樟原部落)的二戶加禮宛人(指移居花蓮的噶馬蘭族)移來,此後貓公社(花蓮縣豐濱鄉豐濱)西南方有一些阿美族,因不堪木瓜番(指太魯閣族)的襲擊而遷移至此。「加祿社」便是加禮宛人形容「四方山丘圍繞,中央稍稍平坦的地面」的話語。

「南溪」在日治時代為「松本」苧仔會社農場,所以招來許多東河鄉興昌的阿美族與閩南人、客家人到此種植「青苧麻」。布農族人大約在民國42年才從花蓮縣卓溪、中平、太平等地因打獵而移入。據研究,這裡的阿美族共有三個系統:來自東河興昌的Pa'anivong,來自花蓮瑞穗富源的Cilangasan,以及來自花蓮豐濱的Pacidal。目前阿美族多分佈在16-17鄰,布農族則集居在19鄰

​南溪部落是東海岸不多見的內山部落,屬於三間屋的範圍,但生活圈是與樟原是連在一起的特此介紹。

監製單位:台東縣長濱鄉樟原國小 https://jyps.ttct.edu.tw/

​報導人:章雅豐先生、潘嫦娥女士

創作者們:妤安、昕妤、玉靜、心綸、瑋茹

網頁更新日期:2024/08/13
bottom of page